小學思政課:我們到底在教孩子對抗什么?小學小學
記得去年冬天,我去接上三年級的思的思的內(nèi)侄子放學。小家伙一上車就迫不及待地問我:"叔叔,政目政目你知道什么是標有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嗎?"我正驚訝于他的早熟,他卻接著說:"老師說考試要考的面方面,但我背不下來。小學小學"那一刻,思的思的內(nèi)我突然意識到,政目政目我們的標有標思政教育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——我們把太多精力花在了讓孩子記住答案,卻忘了教會他們提出問題。面方面
小學思政課的小學小學目標清單總是很完美:培養(yǎng)愛國情懷、樹立正確三觀、思的思的內(nèi)養(yǎng)成良好品德……這些目標本身無可指摘。政目政目但問題在于,標有標我們常常把這些宏大命題簡化成了一套標準答案。面方面孩子們學會了在試卷上寫下"愛國就是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",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操場上那面每天升降的國旗時內(nèi)心的真實感受。


這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對比。在美國小學的公民課上,老師會讓學生辯論"學校該不該規(guī)定校服";在日本的小學道德課上,孩子們要討論"看到同學被欺負該怎么辦"。而我們的思政課呢?太多時候變成了"請默寫八榮八恥"。不是說記憶不重要,但當記憶取代了思考,當正確答案扼殺了質(zhì)疑精神,這樣的思政教育反而可能適得其反。

最吊詭的是,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。小學生刷著抖音就能接觸到各種光怪陸離的價值觀念,而我們卻在課堂上試圖用上世紀的方法給他們灌輸"純凈水"般的價值觀。這不是在保護孩子,這是在讓他們失去免疫力。就像那個老掉牙的比喻:溫室里的花朵經(jīng)不起風吹雨打。
那么,小學思政課真正應該教會孩子什么?我認為首先是思辨的能力。與其讓他們背誦"誠信是做人之本",不如帶他們討論"如果撿到100塊錢該怎么辦";與其要求他們復述愛國故事,不如引導他們思考"為什么有些科學家要放棄國外優(yōu)越條件回國工作"。這種帶著毛邊的討論,往往比光滑的道德說教更有教育意義。
其次是共情的能力。我記得有一次去聽一堂思政公開課,老師講到"尊老愛幼"時,沒有照本宣科,而是讓同學們回憶自己被長輩疼愛的瞬間,再想象自己老了以后的感受。教室里突然安靜下來,有個小女孩甚至紅了眼眶。這才是思政課該有的樣子——不是把價值觀當成知識點來傳授,而是喚醒孩子們內(nèi)心本來就有的善良。
最后,或許是最重要的,是教會孩子們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保持清醒。現(xiàn)在的孩子太聰明了,他們能敏銳地察覺到成人世界的虛偽。當我們一邊教他們"誠實守信",一邊又對領導檢查時的集體表演習以為常時,這種割裂感才是最危險的思政教育。
說到底,小學思政課不是在教孩子們對抗某種具體的錯誤思想,而是在幫助他們建立對抗整個浮躁時代的精神抗體。這個過程注定艱難,因為它首先需要教育者自己有直面真實的勇氣。當我們不再把思政課當成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,而是視為一場與年輕心靈的真誠對話時,那些寫在教案上的目標才會真正落地生根。
下次見到侄子,我想我不會再幫他死記硬背那些抽象的概念了。我要問他:"你覺得什么樣的行為才算愛國?如果你看到同學作弊,你會怎么做?"也許他的答案會很幼稚,但至少,那是他自己的思考。而思政教育的真諦,不正是在這種笨拙卻真實的思考中慢慢顯現(xiàn)的嗎?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