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在曼谷的泰國試管與佛光之間:關于性別選擇的倫理漫游》
去年在曼谷素萬那普機場轉機時,我撞見一對中國夫妻抱著雙胞胎在母嬰室手忙腳亂。試管母親背包上掛著的嬰兒粉色大象玩偶和藍色鱷魚掛件,像某種精心設計的選性性別密碼——后來在幫他們撿奶瓶的閑聊中證實,這確實是別泰在泰國做三代試管"定制"的龍鳳胎。


(一)芭堤雅某生殖診所的國試管嬰廣告牌很有意思:左邊是慈眉善目的送子觀音像,右邊電子屏滾動著"PGD技術99.8%準確率"的兒選熒光字幕。這種科技與信仰的多少魔幻混搭,恰似當代生育焦慮的泰國絕妙隱喻。我發現很多中介刻意強調"佛國寬容的試管法律環境",卻鮮少提及診所在誦經聲中遞給客戶的嬰兒,其實是選性性別份充滿統計學冷感的基因檢測報告。

(二)有個細節令我耿耿于懷。別泰當地翻譯告訴我,國試管嬰70%的兒選客戶會選"先看胚胎性別再決定移植"。這讓我想起清邁夜市賣的一種椰子糕——商販總會讓顧客先戳開小孔確認糖漿顏色,滿意才購買。當生命被賦予如此強烈的消費主義特征,那些聲稱"只是想要兒女雙全"的家長,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某種更隱蔽的優生學實踐?
(三)最吊詭的是技術賦權帶來的新困境。認識一位連續三次篩選女胚失敗的廣東女士,她丈夫在越洋電話里沖我苦笑:"現在倒寧愿技術沒這么精確。"這話像記悶棍——我們曾經為生男孩燒香拜佛,現在卻在實驗室里為"不要太多男孩"發愁。某種程度上,試管技術把重男輕女這個老妖怪,逼進了更精致的倫理迷宮。
(四)在曼谷王朝酒店頂樓酒吧,某位從業十五年的胚胎師說過句醉話:"每顆被放棄的XY胚胎,都是社會偏見的顯微鏡標本。"當時泳池正倒映著像素化的霓虹,那些破碎的光斑讓我突然理解:所謂性別選擇,本質是把千年文化DNA強行塞進現代醫療的離心機。
回程飛機上重讀那對夫妻送的感謝卡,發現落款日期特意選了"佛歷2566年"。這種刻意為之的傳統感,與他們追求的尖端生殖技術形成奇妙互文。或許所有奔赴泰國的生育之旅,都暗含著這種矛盾的自我說服——用科技實現欲望,再用文化給欲望鍍金。








